2021年3月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公开招聘工作人员40名公告

时间: 2021-04-01来源: 未知作者: admin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以下简称“肿瘤所”)成立于1958年。1980年被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癌症预防与控制合作中心。1985年经国家批准建立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1987年通过验收并对外开放。2003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2010年与仁济医院实现院所合一。2019年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正式转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负责直接管理。

肿瘤所由三个园区组成,本部位于徐汇区斜土路,另有两个园区分别在浦东仁济医院东院和上海交大闵行校区。肿瘤所下属的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国家级肿瘤研究重点基地,目前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王红阳院士任学委会主任,现有课题组100余个。肿瘤所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力推人才强所战略,先后研究出台了《青年人才引育激励计划》、《出国访学资助计划》等人才扶持计划,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来所发展,近年来先后有17人次入选国家和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其中包括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启明星、上海市晨光计划等重点人才计划。

作为国家重点科研基地,肿瘤所拥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和配套设施,在仁济东院新启用的科研楼建有高水平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其中包括中心实验平台、GMP细胞技术平台、生物资源中心、单细胞测序平台、质谱平台、流式平台和实验动物中心等,为开展医学研究提供一流的技术支撑和服务。

在优秀人才和良好平台资源的支撑下,肿瘤所科研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取得了一批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重大成果。2019年全所科研论文均篇影响因子达到7.32分,并有论文首次登上了《Nature》正刊,实现了新突破。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研究成效显著,已获中国NMPA、美国FDA、加拿大卫生部等5项注册临床研究许可,整体水平国际领先。

为满足肿瘤所快速发展的科研需要,现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以下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一、招聘岗位及职数

研究组室及科学研究公共平台科研人员(专业技术岗位)40名。

二、招聘岗位基本要求

1.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能积极认真学习有关精神和文件,和党中央保持思想上和立场上的一致;

2.身心健康,仪表端正,工作责任心强;

3.专业基础扎实,热爱医学基础研究,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语言沟通能力;

4.科学研究岗位应具较强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可以申报或实施各类科研项目,或协助带教研究生和管理实验室;

三、招聘对象与条件

1.课题组科研人员

序号 科室名称 计划招聘数 招聘岗位 学历及专业要求
1 肿瘤病因及系统性调控研究组 2 助研 1.博士2.医学、生命科学、医学生物学相关专业
2 肿瘤分子病理学研究组 3 助研 1.博士2.临床医学(肿瘤学专业)、分子生物学专业医学、生物学、生命科学、细胞生物学等
3 肝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组 1 助研 1.博士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生物学或医学相关专业
4 肿瘤与细胞表面受体研究组 1 助研 1.博士2.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学、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相关领域
1 科研助理 1.硕士及以上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医学类相关
5 肿瘤生物学起源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组 2 助研/副研 1.博士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生物学或医学相关专业
6 微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研究组 1 助研 1.博士2.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材料学、纳米医学、生物医学工程
7 肿瘤代谢研究组 1 助研 1.博士2.生物学、肿瘤学、医学、代谢组学、实验动物学
8 肿瘤分子调控研究组 1 助研 1.博士2.基础医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
9 肿瘤微环境研究组 2 副研/助研 1.博士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学或医学相关专业
1 科研助理 1.硕士及以上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学或医学相关专业
10 流行病学研究室 1 助研 1.硕士及以上2.肿瘤流行病学慢病流行病学营养流行病学2.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
11 纳米靶向治疗研究组 1 助研 1.博士2.材料学、药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生物高分子、纳米材料
12 神经递质与肿瘤微环境研究组 1 助研 1.博士2.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
1 助研 1.博士2.肿瘤学或者生物学
1 助研 1.博士2.生物医学、化学相关
13 肿瘤免疫调节研究组 1 助研 1.博士2.生物学、医学等相关专业
14 肿瘤功能基因组 2 助研/副研 1.博士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学或医学相关专业
15 肿瘤干细胞和靶向治疗研究组 1 助研/副研 1.博士2.生物、医学或生信相关专业
16 生物材料转化医学课题组 1 助研/副研 1.博士2.微生物、免疫、肿瘤学、药剂学
17 前列腺癌进展转移的机制研究及靶向治疗开发研究组 1 助研/副研 1.博士2.分子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基础医学等相关专业
18 肿瘤表观遗传与计算生物学研究组 1 助研 1.博士2.肿瘤学、生物信息学
19 肿瘤与代谢及炎症性疾病组 1 助研/副研 1.博士2.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流行病学等
20 重点实验室统筹 若干 科研人员 1.博士2.医学类相关专业

2.科研公共服务平台

序号 平台名称 职位描述 任职要求
1 GMP细胞技术平台 1.负责细胞治疗相关研发工作流程的管理,
2.负责细胞、干细胞等临床前制备或质量控制工艺的开发研究。
1.具有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医学等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有细胞治疗相关的研发工作经验或经历;
2.掌握免疫细胞、干细胞培养及治疗技术等常用技能,熟悉细胞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3.熟悉检测分析等常用仪器的操作,
4.具有良好的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及完成项目报告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 测序和质谱平台 1.负责单细胞测序系统相关实验技术操作、方案设计及新型检测技术开发,
2.负责单细胞测序相关仪器的管理、培训及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上报。
3.掌握液相色谱、生物质谱和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具有相关组学的研究或工作经验。
4.负责蛋白质组学技术相关的实验方案设计、检测分析和对应的技术开发。
1.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
2.具有单细胞技术、测序等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或研究经验者优先。
3.熟悉科研仪器设备,有高通量基因组测序仪、细胞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分析仪等大型设备运行维护或升级改造经验者优先。
4.具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位。
5.具有蛋白质组学等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研究经验者优先;
6.熟悉科研仪器设备,有蛋白质组学等大型设备运行维护或升级改造经验者优先。

应聘人员可登录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官网(http://www.shsci.org/)相关栏目了解单位及相关课题组的详细情况。

四、招聘办法

1、报名

外省市社会人员应聘(应届生/留学回国人员/博士后除外),须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一年以上(在有效期内)。计算截止时间为2021年4月9日。本次报名采取邮件报名方式,请认真填写附件1《应聘人员登记表》、附件2《应聘人员汇总表》(附件1、2请至肿瘤所官网-人才招聘栏目下载)。请将填写完整的《应聘人员登记表》、《应聘人员汇总表》、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证明及科研成果等电子版材料发送至,zlszhaopin2021@126.com邮件名为本人姓名+博士/硕士+硕博英才网。报名时间至2021年4月9日止。

2、资格审查

根据收到的报名邮件进行筛选与资格审查,通过初审的对象将推荐参加笔试和面试。

3、笔试和面试

根据招聘职数,按照不低于1:3的比例,择优确定笔试、面试人员名单。笔试和面试由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自行组织,主要测试岗位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按照笔试、面试成绩4:6比例,计算出总成绩,总成绩由高到低确定初步拟聘人员。未进入拟聘人员名单者不另行通知。

4、身体检查

根据招聘职数,按照1:1确定体检人员,组织到本市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体检。未进入体检人员名单者不另行通知。

5、考察

由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组织考察,主要考察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遵纪守法情况、道德品质和诚信记录等。

6、拟聘人员的确定和公示

根据考核、体检、考察结果,对拟录用人员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或其他相关网络、媒体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再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备案。

四、相关待遇和其他事项

上述人员一经录用,其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按照本市事业单位有关规定执行。

优秀青年人才待遇按《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优秀青年人才引育激励办法(试行)》执行。对特别优秀的高端青年人才如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获得者,或者学科建设急需人才相关待遇可实行一事一议。通过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申请获批各类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的优秀人才相关待遇参照同层次人才待遇标准。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孔老师

联系电话:021-64040223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2021年3月29日

下载附件

附件1:招聘登记表.doc

附件2:招聘汇总表.xlsx

原文出处:

http://rsj.sh.gov.cn/tzpgg_17408/20210329/t0035_1398665.html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keyanhr@126.com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每天获取各类引才信息。